出门旅行,关于登革热的知识你应该了解一下

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目前斯里兰卡处于高发季,怎样才能预防登革热病情的发生呢?跟随李哥一同了解吧!
登革热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潜派旅行

登革热病状了解


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
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潜派旅行


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甚至颅内出血等。
感冒和登革热都会发热,区分两者很重要

潜派旅行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登革热预防最佳法清除积水

潜派旅行

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

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到东南亚旅游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保健调理清淡饮食

潜派旅行

登革热流行季节常是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的季节。目前,登革热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患者饮食宜清淡,多补充水分,流质和半流质食物,如米汤、面片等,既能给予患者适量的营养,易吸收,还能充分补给水分,是登革热病人最佳的饮食。
其次,登革热患者还应补充蛋白质,多食用鱼虾、豆制品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等。忌食辛辣,忌烟酒。
李哥希望大家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把兰卡的美景美食和健康的身体带回家!

潜派旅行

旅游 组团 当地信息 ,关于斯里兰卡的吃喝玩乐 ,均可微信咨询李哥,需要了解更多斯里兰卡,请关注“斯里兰卡李哥”同名公众号,祝朋友们旅途愉快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