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东大寺法华堂
第一次去日本,我就见到了不空罥索观音像。
不空羂索观音为立像,三目八臂,中间两只手合十,其余六只手肘部靠近躯干,其中三只手持法器,有莲花,降魔杵和羂索。
所谓罥索,粗看上去就似绳索,说是狩猎工具,观音手持此物,象征在六道之中接应沉沦众生。
东大寺是游历奈良的必经景点,游客多顺着巨大的山门往里,沿路拍照留影,或逗弄路上的小鹿。再往里是奈良大佛卢舍那佛,日本第一大铜佛,起铸于天平年间,公元749年铸成,后世不断焚损不断修复。如今看到的大佛也不是最早的原样,头部为江户时期,身体部分大部为镰仓时期修补。大佛是东大寺乃至奈良一大名胜,已被评定为日本“国宝”,但游客多不知道不空羂索观音以及陪伴她周遭的胁持菩萨和天王,也都被评定为“国宝”。
不空羂索观音所在的法华堂不在参拜主路上,而是隐于大殿后,很容易就错过了。
走进法华堂,顿觉光线遮蔽,幽暗的室中依稀可见巨大的佛龛上供奉着几尊佛像。
堂内木柱规整着排列着,成为木建筑支撑,若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立刻就能依据木柱的排列或屋顶的藻井、斗拱,推理出法华堂的年代。
再往里,就能见到不空羂索观音的真容了。巨大的立像让人仰视才能看真切佛像的面容,丰腴宽厚的脸庞上,双目低垂,暧昧不清的情绪。往下,佛像躯干裸露,璎珞珠宝披挂,肩胸和腹,隐约能见肌肉线条,有些像敦煌唐朝泥塑佛像风格,而下着雕工细腻,褶皱如水纹般垂顺,贴紧躯体。边上站立的是胁持菩萨和天王,这样的仪式和中国不同,在中国,观音出现时,身边多是龙女和善财童子。
若非事先知晓其名,初见实难分辨,如此造型的不空羂索观音在国内很少见到,从佛像的面容和冠戴、八臂的姿势、到背光的样式,差别很大。
制作工艺也不同,日本佛像多是干漆夹纻造像,用陶泥或粘土塑形后,裹上生漆和苎麻,层层裹叠,待烘干造型后,将内里的泥胎脱出,就是所谓的脱胎。
造像外表看上去黑漆漆,宛如木造,却没有天然木纹,且造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据说干漆夹纻开始与中国汉代,经隋唐时传去日本并流传,而中国却已改用泥塑等其他造像方式。
好在佛像头部顶端能见到一小尊尊阿弥陀佛像跃出,指天画地释放光芒,才确定是观音像无疑了。日本的佛教造像看多了,就觉得“是似而非”,仿佛植根在中国演变体系之中,又似跳跃而出。其中观音像更是如此。
奈良法隆寺百济观音
同样位于奈良的法隆寺,就收藏着两件风格迥异的观音造像。一尊是百济观音,独供奉于百济观音堂。“百济”之通称来自近代以后,因法隆寺古文书中记载其来自百济而得名,在明治初期前,则称之为“虚空藏菩萨像”。
百济就是朝鲜三国时期的一国,最接近日本,许多百济人因战争而避祸日本,其中也包括僧人和匠人。佛教最初从中国传向日本,也是通过朝鲜半岛,所以从百济观音身上,也能看到和明显的中国东魏、北齐佛教造像的影子。如果去过山东青州博物馆,又去过韩国国立博物馆,见过那些三尊式的佛像,或者半跏趺思维像,这样的感受会更深。
据说百济观音一直有最美观音像之美,或是因其曼妙身行,或是因其嘴角浮现神秘莫测的微笑。
如今去看,观音像的面部早因时间而磨损,表情难辨,就觉得形容清癯,似中国青州北魏时期“瘦骨清相”特征。
百济观音为樟木造,日本古字“楠”,实际上就是樟木。该像身材修长,奇特在比例,叫做九头等身容姿,如联想至现代雕刻,倒像是贾科梅蒂的作品。百济观音,衣着接近印度萨尔拉特式的衣纹,通透的长衣,仅在领口和腰部用几道阴刻线表现出衣纹。身后有背光,左手中提捏着净瓶,书中经常描绘她的优雅:沉稳的笑容、优雅的姿态、神秘的氛围。
大英美术馆复刻品
看书中的照片,拍摄或印刷的关系,总觉得模糊不清,现在近距离亲眼目睹,心中感觉则又难以言说,这并不想看到后世或中国的观音造像,会从心中生出一种亲近而崇敬的欣喜,眼前的百济观音更多的是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甚至还有些令人惊惧,可能是当时佛教尚未世俗化,与信众距离尚远。我还记得有次在大英博物馆,走在日本展厅,抬头忽见到百济观音的复制品幽幽站立在墙角,险些被吓了一跳。
奈良法隆寺梦殿观音
另一尊梦殿观音,收藏在法隆寺梦殿,梦殿六角形,原为圣德太子建造,平时不向游客开放,只在每年春秋特定的日期,才有机会一睹真容。梦殿观音被发现是在近代日本,1884年,被称为“日本美术之父”的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和日本文部省官员一起调查古寺,包括法隆寺的梦殿。
在梦殿,他们找到了一尊包在棉布里的观音像,僧侣们都说没人见过此像的真面目,切称万不能打开,观音像见天日大难就要临头了,地震将会发生并摧毁整个世界。费诺罗萨还是揭开了棉布,沉睡了千年的梦殿观音像终于有机会重见天日,大地震自然也没发生。梦殿原为圣德太子主持修建,梦殿观音据说也是根据圣德太子面容而雕刻。
圣德太子是用明天皇次子,是推古天皇时的摄政大臣,与与苏我马子共同执政。
在日本历史中,圣德太子地位重要,建立许多推进日本发展的伟迹,比如改革,修订法律,推行佛教,并且派遣遣隋使去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人们称颂圣德太子,视其为观音在凡间化身。
似乎各国历史中都偏爱对类似圣德太子之类清俊又具才能的青年予以称颂,韩国就有新罗王子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的传说。
大阪四天王寺圣德太子观音
若不是圣德太子想到派遣使者去往中国求学,日本还在向“二道贩子”朝鲜处学习。日本佛教公传就是从百济圣明王遣使送了日本一尊释迦佛金铜像以及若干经卷开始的,最早的匠人,也都是百济来的,所以飞鸟时期的佛像,多是百济风格。而百济风格,又是模仿自北魏洛阳龙门石窟。而自从日本直接从唐朝学习,甚至将鉴真和尚请回来,一切就发生了变化。就像唐招提寺中的千手观音像,就亲切了许多。
四天王寺是圣德太子建立七大寺之一。根据《日本书记》记载,创建于推古天皇元年(593年)。原来的五重塔于昭和9年(1934年)倒塌了,现在的实物是昭和14年(1939年)重建的。
四天王寺的金堂内,提供“回向“法式,我见信众坐在圣德太子观音前,低头垂目,而法师则在一遍诵经。“回向”的意思,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识,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是一种利他心。但眼前的日本“回向”,似乎并非中国意思,感觉像是为地界中亡故亲人超度祈福的仪式。日本佛教的世俗化,主要的一点就是渗透在人们生老病死的社会仪式中,比如,葬礼在寺院举办,骨灰墓地多摆放在寺院。
四天王寺也多处超度和为亡故亲人祈福的场所,如寺院的龟井堂,有一处水池,石龟吐水,信众将写着亡故亲人名字的经木丢入水池中,僧人用长长的勺子勺水清洗,仿佛洗去亡人身前的种种罪过。龟井堂两侧,供奉的是马头观音和地藏菩萨,皆是和冥府亡者之地有关的菩萨。